文化是赋予城市活力的灵魂。今年以来,广州南沙文旅盛事精彩不断——从大湾区灯会热闹开年,到“省超”开幕,再到多场音乐节、演唱会轮番上演,这座建区不过20年的年轻的城牛顺网,正以文化赋能发展,全力服务年轻的人,打造一座充满活力的湾区新城。
“南沙已具备成为湾区文化枢纽的条件。”曾任香港文化署署长、艺术发展局主席的陈达文近日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南沙在硬件设施方面日趋完善,下一步可借助香港的国际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贯通,推动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被誉为“香港文化教父”的陈达文,亲历并推动了香港数十年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主导打造了香港大会堂等重要艺术场所及香港中乐团等多个艺术团体。他认为,城市的幸福感既来自物质基础,也离不开精神滋养。他相信香港也十分期待与南沙携手合作,共同将南沙打造为大湾区文化交往的枢纽,为区域人文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陈达文。受访者 供图
从城市地标到湾区交流“新窗口”,南沙有条件打造文化示范区
南方+:这是您第一次来到南沙吗?南沙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牛顺网
陈达文: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沙,并参观了南沙国际会展中心。我觉得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中心。这里不仅能开会,还具备足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设施——优秀的音响、灯光、荧幕等。今晚的“湾区港乐夜”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把香港流行音乐带到大湾区内地。有了这样的场馆,南沙与香港的合作可以更紧密,香港人也会更常来南沙,欣赏大湾区的发展成果,感受这座新城市的地标魅力。
南沙的发展背靠全局规划,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了解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南沙的发展也很不错。南沙已经建成很多学校,在医疗方面也有很高水平的医院,现在香港很多老人到南沙来退休了,香港特区政府给他们的医疗券在南沙的医院也能用。希望未来南沙可以跟香港有更多合作,一起发展,让南沙成为大湾区的示范区。
南沙国际会展中心。受访者 供图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枢纽,四维发力是关键
南方+:您曾主导香港大会堂的建设牛顺网,使其成为香港的文化地标。南沙若要打造湾区文化地标,可从香港借鉴哪些经验?
陈达文:香港大会堂是香港从“文化沙漠”转向东亚文化枢纽的起点。几十年来,香港从自由港发展成为世界级都市,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要有好的空间、建筑和公共服务,还要让居民有幸福感——这来自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香港大会堂填补了精神生活的空白,香港也从有一个会堂发展成拥有20多个表演场地、70多间图书馆、15间博物馆及100多个艺术团体的综合文化中心。
香港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上世纪内地不少文化人才来到香港,为了留住这些人才,政府决定成立香港中乐团、话剧团、舞蹈团等,让这些人才有发挥空间。同时,尽管香港土地资源稀缺,政府仍积极争取资源,规划建设了多个大会堂。此外,观众培育是最重要的,文化活动需要大众来参与欣赏,要培养居民对于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中小学、大学都设立文化项目,并成立香港演艺学院。如今香港每个区都建有大会堂等文化中心,每晚都有演出,一年数千场表演都有观众自愿购票观看。有政策、有资源、有人才、有观众,香港才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香港大会堂。来源:香港大会堂官网
借香港“引进来”“走出去”,务实共建湾区文化交流枢纽
南方+:那您觉得南沙应如何吸引艺术人才、培育文化资源?南沙与香港可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陈达文:南沙在规划定位上就是一个示范区,因此在各方面都充满机遇。作为大湾区年轻的城,南沙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海港,靠近香港,到大湾区其他城市都十分便利。因此,我觉得南沙在文化发展方面应聚焦两方面:一是“引进来”,积极引入世界各地的文化给整个大湾区的居民欣赏;二是“走出去”,通过与香港合作,借助香港文化艺术界的国际网络,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香港是国际都市,与世界各地联系紧密,各大艺团每年都赴外地巡演。南沙可借助香港,将大湾区乃至中国的文化成果介绍给世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我很希望两地能务实推进文化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例如,香港国际艺术节非常成功,每年都有几十个世界级的音乐舞蹈戏剧节目前来表演。这些艺术团体既然能从世界各地来到香港,为什么不能到附近的南沙来,让大湾区内地的居民一起欣赏?香港专业艺团的音乐舞蹈戏剧节目也可以经常来南沙演出。从香港坐高速铁路公路过来南沙非常快,并不需要很高的成本。
此外,两地还可加强青年交流,推动中学生互访、缔结姊妹学校,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让香港人多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内地的青年了解世界的发展,这是南沙作为“湾区之心”的责任。我相信香港的文化艺术机构非常乐意和南沙合作,将南沙建设成为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枢纽,一道推进大湾区文化发展建设。
采写:南方+记者 李心迪
统筹:郑国豪
传金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